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系,2016年更名为生态环境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现有环境工程(含卓越计划班)、环境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道路桥梁及渡河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为原一本招生专业。现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专业建设成果显著。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及特色专业,2018年获批为学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重点专业,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工程管理专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环境科学和道路桥梁及渡河工程专业为近年新增专业,由国家级杰出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领衔,起点高,发展势头良好。此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土木工程学科”均为学校首批冲刺博士点授权的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256人,教授28人,副教授94人,其中国家级杰出人才2人;专任教师(162人)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95%,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 71%;学科领军/学科方向领军 7人,学科骨干 21人。近年来,荣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 7 个省级工程中心:
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废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结构损伤超声/微振监测与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高性能低能耗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湾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高校化工印染清洁生产与绿色产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滨海复材结构低碳建造与智能运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3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大气复合污染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光催化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水体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调控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工程结构检测/鉴定/加固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工程防灾与韧性修复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新污染物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低碳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滨海混凝土结构服役性能监测与保障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海洋工程结构绿色低碳建造与智慧防灾重点实验室;
东莞市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河湖生态修复及水质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时,还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
【培养特色】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始终秉持着培养、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职责,打破拘囿、开拓创新,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育人,创新育人,构建了“四元提升、四阶递进、四方协同”的地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并经过多年实践和推广应用,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推动我校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培养成果】
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在大中型企业就业比例逐年增长,考研学生数逐年增加,连续五年考研录取率连续位居全校第一。
学生累计参加全国、省市级专业技能竞赛获奖逾百人次,包括省挑战杯一、二等奖,创业大赛省赛金奖、国赛铜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亚太区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区一等奖,全国造价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周培源力学竞赛省一等奖等。
每年有200多人次本科学生参与到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研发咨询,发表包括SCI在内的论文多篇。相关人才培养特色及成果获得东莞日报、南方日报、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时报、南方网、阳光网等媒体多次报道和广泛关注。
(本内容已于2025年3月25日更新)
版权所有:东莞理工学院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贴心大学 粤ICP备05008829号
建议在IE8以上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下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