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环保储能电极材料研究团队”和“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团队”两个校级科研一般团队,及“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和“3D打印净水材料及微型水处理设备研发团队”两个校级科研青年团队,研究领域属于东莞理工学院“绿色低碳”学科群中的环境学科领域。现分别简介如下:
校级科研一般团队1——环保储能电极材料研究团队
负责人:邱永福 教授
环保储能电极材料研究团队依托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于2018年9月创建的校级科研一般团队。研究团队由9人组成,其中有5人具有高级职称,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国内名校博士毕业的有5人,团队中有2位具有超过10年实验室管理能力和大型仪器操作经验。团队负责人邱永福教授,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现在是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随着全球工业的强劲发展,现代社会正经历从油气时代到可再生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时代的跨越,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可再生能源不连续性以及不稳定性所导致的难以大规模利用的瓶颈,高效的储能器件的研制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团队针对环保储能电极材料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主要开展环保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研究,涉及到的研究方向有:纳米氧化铋电极材料、二茂铁修饰的碳材料电极等。
团队成立一年来在研国家、省、市级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十件。今年成员陈贵副研究员又喜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近期他还在国际顶尖刊物Nature Catalysis发表了一篇论文(DOI: 10.1038/s41929-019-0331-6)。成员程志毓副研究员近五年发表SCI二区及以上论文10篇。
团队在邱永福教授的带领下,发挥纳米材料的合成、无机配合物的合成、二茂铁改性、碳纳米管表面修饰技术和电化学测试等方向的特长,在研究超级电容器电极方面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未来将重点突破超级电容器高容量、长寿命等技术难题,提高二茂铁改性超级电容器比电容,为二茂铁基超级电容器量产和应用创造条件。
校级科研一般团队2——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团队
负责人:李衍亮 副教授
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团队依托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建设,成立于2019年4月,目前研究人员12人,高级职称3人,讲师9人,全部为博士。团队负责人李衍亮,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团队紧密结合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需求,利用东莞及松山湖处于“三区”叠加核心区域优势,积极开展环境污染研究、防治与修复技术创新、集成及示范,为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水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识别与痕量污染物分析,研究污染物在环境多界面的迁移转化规律;
(2)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研究,确定区域水环境主要致毒因子,开展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
(3)抗生素与抗性基因研究及其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价;
(4)新型生物炭与高效降解菌耦合关键技术及其在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和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团队成员主持及参与国家、省、市级项目28项,发表论文129篇,申报相关专利52项。团队成员获得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李衍亮、吕小梅)和2019年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优秀奖(徐剑晖、吕小梅)各1项。团队发挥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方向的特长,在污染物识别、生物可利用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未来将针对流域抗性基因污染引起耐药细菌等新型环境问题,研发基于城市废弃物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新型环保处理技术,为大湾区水污染治理贡献力量。
校级科研青年团队1——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团队
负责人:邱永福 教授
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团队依托环建学院建设,成立于2019年。团队负责人是邱永福教授,担任环建学院副院长,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师从杨世和教授。目前团队成员8人,全部为博士,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3人。团队成员主要研究光催化、电催化、环保材料、发光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环境功能材料领域。团队成员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省、市级项目5项,近五年发表论文50篇,申报相关专利18项。
团队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纳米氧化锌四足体三维电极的可控制备及其高效光电化学转换机制研究:团队拟围绕提高太阳能光电化学能源转换的效率的核心问题,在氧化锌纳米阵列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分叉结构可控制备出二级分叉的纳米氧化锌四足体三维电极,进一步降低电荷复合及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吸光率,从而提升光电化学电极效率。研究光电化学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纳米氧化锌四足体三维电极材料表面的辐射性质与太阳能转化效率的关系,提出光电化学的能量转换机制。该研究对光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有重要的参考;
(2)光/电催花二氧化碳还原研究:设计与合成一系列多联吡啶廉价金属配合物进行光、电催化还原CO2。通过修饰配体、改变金属中心的种类与数目,考察原位质子和配合物的多重氧化还原态对电子转移效率的影响,获得更高级的C1产物及高附加值的液体燃料;
(3)氧化还原可逆自组装及其储能研究:提出含二茂铁基高分子作为功能基元来构建氧化还原可逆自组装体系并应用于储能领域新思路。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环境响应自组装体系的调控方法,同时也为发展新型环保储能材料提供有益的借鉴;
(4)环境响应性疏水改性聚氨酯的可控自组装机理及其电化学行为:运用构建环境响应性大分子组装体的方法,以末端含二茂铁功能基团的树型分子做疏水封端剂,合成新型环境响应性疏水改性聚氨酯。利用新型环境响应性疏水改性聚氨酯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可逆性,制备二茂铁基聚合物修饰的复合型阳极材料,探讨二茂铁功能基团对材料电容的影响;
(5)基于三苯基膦配体修饰蓝绿光三价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应用:团队通过利用强场配体三苯基膦(PPh3)扩大铱配合物的能隙,得到三个发蓝光或蓝绿光的铱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发光二级管(OLED)的器件组装,为将来发展新型蓝光磷光材料打下理论及实验基础。
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团队作为东莞理工学院在环境领域的一支年轻科研队伍,为粤港澳大湾区环保经济增添新动能。
校级科研青年团队2——3D打印净水材料及微型水处理设备研发团队
负责人:徐剑晖 博士
通过3D打印可以设计出具有独立宏观结构和微观活性的3D材料,在开发高活性净水材料和环保设备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项目主要研发方向:
(1)光催化材料、电化学材料、纳米膜吸附材料的3D打印制备。
(2)光催化、电化学、膜反应器的设计开发,对设备进行最优化设计,开发高效净水设备。
(3)3D打印材料和设备在水中应用基础研究。以典型抗生素等污染物为目标,对3D打印材料和设备的净水性能进行评估。
团队目前由三名高级职称和三名讲师组成,均具有博士学位,团队负责人徐剑晖,融合了环境工程领域(徐剑晖、张云飞)、智能制造领域(陈盛贵)、环保设备产业化领域(吴琪)、环境化学领域(李丹)和化学工艺领域(张佳峰)的年轻人才。成员目前发表water reaserch等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等三项。